2月底,美国核聚变扩展委员会发布初步报告《Fusion Energy:Enabling 21st Century American Dominance》,意在呼吁美国政府加速核聚变能源商业化,以维持其在21世纪的全球技术领导地位和能源主导权。

一、核心内容
报告全面分析了聚变能源的战略意义、面临的关键技术挑战、中美两国优劣势对比,提出十年内实现大规模聚变发电的愿景,同时给出3点建议:
1.将聚变能确立为国家安全优先事项:建议美国总统签署行政令,将聚变能纳入国家安全战略框架,要求能源部在90天内制定涵盖供应链安全、监管改革和技术攻关的行动计划。此举将向全球特别是中国传递美国主导聚变竞赛的坚定决心。
2.构建聚变领导体系推进商业化:应在美国能源部(DOE)的最高层任命一名“聚变负责人”,以推动聚变示范的具体行动并实现国家聚变目标。
- 维护供应链安全:开展全产业链测绘,识别关键材料(如钨、氚增殖材料)的供应风险,通过税收优惠、关税豁免等政策激励美国本土制造。
- 深化公私合作机制:优化现有合作框架(如FIRE、INFUSE计划),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消除商业化障碍,明确阐明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大学和私营企业内相关参与者的角色和责任,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融合伙伴关系。
- 实施监管体系改革:强化美国能源部、联邦政府与州政府的协商,以简化聚变发电厂选址、建设和运营的监管流程,包括高效的许可流程和环境审查。指示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FERC)发布规则,加快聚变电的电网互连过程,以及编纂聚变电厂和共址负载(如数据中心和工厂)之间的互连路径。
3.实施聚变能源战略投资计划:建议2030年之前投入100亿美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
- 关键研发设施:落实FESAC长期规划,升级国家点火装置(NIF)、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PPPL)等核心设施。
- 示范电站建设:扩大基于里程碑的资助计划(仿照NASA COTS模式),支持多种技术路线的试点电厂建设。
- 人才培育和吸引:每年新增100名聚变领域博士及博士后培养名额,并将聚变人才纳入移民优先范畴。
与此同时,报告还指出当前核聚变还存在关键技术挑战:等离子体约束与稳定性控制、面向等离子体材料研发(钨基复合材料)、氚燃料循环管理(增殖包层设计)、高热流密度部件冷却技术、高功率半导体电源系统。
报告同步指出相较于美国,中国在年研发经费投入(15亿美元/年)、聚变工程实验堆等重大设施建设(CFETR)、钨资源供应链(占比80%以上)、聚变博士人才供给(10倍于美国)等方面具备显著优势。因此,建议美国在整合国家实验室优势、激活私营部门创新、构建美英日技术联盟、发展AI驱动的等离子体控制算法等方式做出应对举措。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报告仅仅是初步报告,阐述核聚变对美国能源独立、经济稳定和技术领导力的战略意义及初步建议。预计2025年秋季还将发布最终报告,届时将提出规模化核聚变能源的路线图,包括政策、基础设施和全球领导力战略。
二、关于核聚变扩展委员会
2024年9月,核聚变扩展委员会(Commission on the Scaling of Fusion Energy)正式成立,由美国参议员Jim Risch、Maria Cantwell、SCSP主席Ylli Bajraktari三人共同担任联合主席,包括PPPL主任Steven Cowley、LLNL主任Kimberly Budil、Helion Energy首席执行官David Kirtley、CFS首席执行官Bob Mumgaard在内的十余位专家担任委员。

据悉,该委员会由特别竞争研究项目(SCSP)发起,旨在确保美国及其盟国主导全球聚变商业化进程。通过十年内实现国内聚变发电规模化的愿景,确立美国在这项变革性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导地位。
委员会还设立了3个专项工作组:
- 研发加速工作组:识别并缩小科学差距以加速聚变发展。
- 当局工作组:制定监管和许可框架政策,以简化许可并支持部署。
- 资源工作组:确保大规模聚变部署所需的资金、供应链和熟练的劳动力。
三、关于特别竞争研究项目(SCSP)

特别竞争研究项目,即SCSP,成立于2021年10月,是一个由美国前政府官员、科技领袖、专家学者等人组成的战略智库组织,聚焦技术与国家安全竞争,目标是确保美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核聚变等关键技术领域保持全球领导地位,应对全球范围内的各种挑战。
完整的报告请扫描下方二维码获取。

参考链接:
- https://fusion.scsp.ai/posts/fusion-power-enabling-21st-century-american-dominance
- https://fusion.scsp.ai/ab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