瀚海聚能:国内首家直线型场反位形企业开启工程化实践新阶段

· 明星企业

2025年2月19日,在四川成都市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首家直线型可控核聚变公司瀚海聚能举行了聚变装置基地改建工程启动仪式,标志着瀚海聚能正式从技术研发迈入工程化实践的新阶段。也意味着,在具有商业化优势的可控核聚变技术路线上,不仅美国等西方国家拥有类似于Helion Energy这样的头部热门聚变公司,中国也开始布局并奋起直追。

broken image

董事长项江表示,公司成立以来,瀚海聚能始终专注于直线型场反位形聚变技术的研发与创新,目前已完成了装置的概念设计、物理设计,并制定了真空系统、电源系统、磁体系统、控制系统等系统方案,为未来建设示范级聚变能源装置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瀚海聚能在厂房建设的筹备工作上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经过多轮选址和规划,最终确定了如今的厂房,并完成了前期的设计和规划工作。目前,厂房建设的相关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即将进入全面施工阶段。

厂房内部结构示意图

一、企业概述

瀚海聚能(成都)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2年12月30日,总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是中国首家专注于直线型场反位形(FRC)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商业公司,致力于通过低成本、快速迭代的装置研发,为未来商业聚变发电堆提供高性价比的核心组件和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聚焦于FRC装置及其配套的等离子体源与诊断平台研发,目标是将百兆瓦级发电站的度电成本降至火力发电上网水平,甚至更低。并计划通过“沿途下蛋”模式,早期发展中子源中间产品(如硼中子俘获治疗设备、医用同位素等),应用于核医疗、核废料处理等领域,逐步实现聚变能源商业化并网发电。

broken image

二、团队概况

瀚海聚能汇聚了国内顶尖的核聚变技术团队,核心成员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物院及ITER等顶尖科研院所,拥有二十余年可控核聚变研究与工程经验。

项江:创始人/CEO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离子体专业本硕博,曾任职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十二年,担任副研究员。先后参与激光惯性约束聚变多项国家级重大专项的实验设计和理论研究工作,具有二十余年可控核聚变各主流技术方向的研究、工作经验。曾在国盾量子、北京产权交易所等高科技公司担任高管职位,并拥有数年自主创业的工作经验,深耕硬科技领域成果转化。2022年创立瀚海聚能,回归追逐实现人类终极能源理想之路。

郑春阳:等离子体物理科学家

我国知名可控核聚变科学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聚变与等离子体专业博士。曾主持国家重大、科技部 973、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项目或课题,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项,发表论文 100 余篇。

刘鹤:副总工程师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专业硕士。曾就职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新奥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带领团队深度参与HL-2A、HL-2M、EXL50装置研发工作,在核聚变等离子体大功率离子源与中性束加热方面拥有15年以上工作经验,具有丰富的行业资源以及工程管理经验。

目前公司已与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开始装置设计工作。2024年11月与四川大学达成校企合作,共同推进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中子源研究。

三、融资进展

-2023年3月获轻舟资本种子轮投资;

-2024年4月完成华映资本、奇绩创坛、厚实基金领投的天使轮融资,累计融资超5000万元。

四、核心竞争优势

-成都拥有较强的核工业体系

成都作为中国核工业的重要基地之一,拥有完整的核工业产业链和雄厚的技术积累。这里汇聚了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等顶尖科研机构,以及成都国光电气、四川红华实业等一批核工业配套企业,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工程设计到设备制造的完整产业生态,在国内核能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直线型技术路线的性价比

从建造成本来看,直线型技术路线具有较高的性价比,装置开发具有迭代速度快,应用场景灵活的特点。装置可以放在一个20米的空间内,比一个篮球场的占地面积还要小。可以说这是一种成本更低、体积更小、能量密度更高的技术方案,进一步强化实现核聚变商业化应用的可能性。

五、商业发展规划-分步走发展战略

为实现核聚变商业化应用目标,未来几年我们规划了分步走的发展战略:

-至2025年底,研发建设第一代中子源工程样机,启动BNCT辐射治疗肿瘤的研发工作;并开始在医用同位素生产、中子成像,以及核废料中子照射嬗变处理等方面逐渐形成商业落地;

-2026-2028年,通过装置快速的多次迭代,逐渐形成具有聚变能源并网发电能力的工程样机。

-2028-2030年,完成10-50MW量级的能量输出,实现聚变发电。

-2030-2035年,研发百兆瓦及以上的聚变发电装置,为建立聚变电站提供核心器件。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