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盛顿,美国核聚变产业协会(FIA)正紧锣密鼓地准备本月底的年会,这是一个由私营核聚变研究和开发企业组成的非盈利机构。这次会议预计将吸引来自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的350名政府、企业和科学界的精英,而有意思的是,中国代表却没有出现在受邀名单上。
与此同时,新兴的西方核聚变产业领导者本周正在华盛顿特区召开会议,寻求吸引更多资金以支持研究,以免在开发和建造商业化可行反应堆的竞赛中远远落后于中国。原因是早前乔·拜登总统签署的一项资金法案为2024年的核聚变科学项目提供了7.9亿美元,低于支持者所说的需要超过10亿美元的金额。
FIA去年7月发布报告称,全球私人核聚变企业已经筹集到超过60亿美元资金,但报告几乎没有包括难以追踪、中国核聚变产业所获得的私人投资。FIA提出,发展商业级核聚变还需要更多资金投入。

尽管资金未能全额满足,但FIA首席执行官安德鲁·霍兰德(Andrew Holland)对核聚变的未来仍持乐观态度,他相信核聚变在未来十年内能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做出贡献,尽管他并未指明具体将是哪个国家的核聚变技术率先实现这一目标。
谈到与中国的竞争,霍兰德敏锐地指出,西方国家在核聚变领域有可能重复曾在太阳能产业中出现的失误——让中国取得行业制造和研发的主导地位。他的这番言论并非空穴来风。中核集团公开宣称,全球第一度可控核聚变电能将在中国产生,这体现了中国政府将核聚变作为未来能源战略的明确方向,以及中国在向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输送关键设备方面的持续努力。
中国在ITER项目中的角色特别突出,不仅在一些关键设备的研发上领先西方,甚至成为项目某些核心设备安装的唯一承包方。从向ITER交付四台冷凝罐设备开始,到贯彻管和支撑生产制造项目的中标,再到向ITER交付18套极向场线圈PFCS 3-4悬挂梁及承担真空室模块组装合同,这一切都昭示了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领先地位。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核聚变与核技术领域也在快速发展。在FIA年会开幕前,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核工业展览会拉开帷幕,中核集团宣布将向全球开放10座核技术科研设施,展示了中国在核聚变和其他核技术领域的强劲实力。而就在不久前,中核集团的官方账号就高调的宣称,“第一度可控核聚变的电要在中国发出来!”

因此,霍兰德提到中国时的提法不无其效,这不仅反映出美国对中国在核聚变技术领域崛起的警惕,也彰显了双方在这一前沿科技领域的激烈竞争。即便美国方面对中国的核聚变发展进程抱有所疑,不能否认的是,中国在这一领域已经取得显著进展,未来在全球能源格局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