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构建全面创新体系,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近日举办了核聚变安全技术研究联合实验室的共建签约仪式。生态环境部辐射源安全监管司副司长杨海峰,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曹哨兵,以及核与辐射安全中心党委书记、主任严天文等领导出席了此次活动。仪式由中心副主任毛亚虹主持。
签约仪式开始前,核与辐射安全中心的相关负责人陪同安徽省的来访嘉宾参观了中心的研发基地,包括热工水力实验室、核电材料腐蚀与防护性能验证实验室、辐射环境监测实验室等前沿科研设施,以及监管历程馆、科普馆、大数据中心等展示区域,还有华龙一号模拟机和应急指挥大厅等关键场所。
在座谈交流环节中,双方相互介绍了各自的基本情况和工作基础。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对生态环境部及核与辐射安全中心长期以来的支持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对合作协议的签署表示热烈的祝贺,承诺将大力支持联合实验室的实践探索研究,确保国家重大科技战略的顺利推进和核聚变技术的安全实施。
辐射源安全监管司对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与合作伙伴的联合共建表示了高度认可,并鼓励中心进一步深化改革,积极开展合作,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推动核行业的发展,并助力核安全监管事业迈上新的台阶。
核与辐射安全中心亦表明了联合实验室的发展愿景,即致力于解决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取得创新性科技成果,并积累创新监管的宝贵经验。中心特别强调了四个重点方向:一是紧密围绕国家重大科技战略,打造高水平、前瞻性的聚变安全研究平台;二是采纳前沿的安全管理理念,树立安全技术的典范,助力技术难题的攻克;三是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推动相关技术要求和标准的制定与应用;四是通过实验室的建设,实现核聚变技术的国际引领,提升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展望未来,核聚变安全技术研究联合实验室将在生态环境部及安徽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各合作方的强强联合与共同努力,致力于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高水平聚变安全实验室,推动核聚变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能源安全贡献力量。
关于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
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成立于1989年3月,是我国唯一专业从事核安全与辐射环境监督管理技术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具备核安全、辐射安全、环境保护、噪声污染防治等专业技术支撑能力。中心拥有北京房山区长阳基地、北京海淀办公区、东北基地三个办公场所,干部职工600余名,是我国核与辐射安全的技术审评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
作为我国生态环境部的直属事业单位,中心承担核设施全生命周期安全技术审评、核安全设备许可审评、核技术利用安全审评、电磁辐射项目审评技术支持以及操纵员资格核准技术审评等。中心现已形成辐射环境监测 、辐射应急监测、重点辐射源监督性监测、辐射监测技术支持等业务板块全覆盖,拥有北京房山区长阳、长白山、延吉等辐射环境监测室。
作为国家核安全局核事故应急技术支持中心,中心拥有北京海淀、北京长阳、东北前沿指挥中心和与应急相关单位互联互通的应急专网形成的应急指挥体系,具备快速处置、快速数据传递、快速后果评价、提供全方位事故信息和决策意见等应对核与辐射突发事故、事件的处理能力。
此外,中心还承担着核与辐射安全法规标准研究、噪声管理、人员资质管理、公众沟通、大数据建设、《核安全》杂志出版发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取自《生态环境部核与辐射安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