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0日,由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Texas A&M,TAMU)联合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idgenössische Technische Hochschule Zürich,ETH Zürich)提出了一种基于一维隧道结构ζ-V₂O₅的电化学⁶Li同位素富集方法,旨在解决传统汞齐法(COLEX)在毒性、可持续性和效率上的缺陷。

一、锂-6(⁶Li)的重要性
自然界中,锂原子以两种稳定同位素的形式存在,其中⁶Li仅占自然界元素的7.5%,剩下的92.5%是⁷Li。
现实情况是,这两种锂同位素极难分离。大多数情况下,只能使用依赖于汞的剧毒工艺大规模实现。由于这种工艺极易对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自19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便放弃这种工艺,研究人员被迫依赖禁令之前生产的不断减少的⁶Li库存。
作为一种重要的稳定同位素,⁶Li主要用于核工业(如氚生产)和科研领域。在核聚变反应中,⁶Li可以作为氚增殖剂,通过与中子发生反应生成氚,继而维持核聚变反应的进行。同时,与中子反应时还会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这些能量如果能够有效的转换成热能,也能大大提高发电的效率。
二、传统制备方法
1.化学交换法(COLEX法):利用锂同位素在两种化学相(如汞齐与锂盐水溶液)之间的分配系数差异进行分离。
2.电解法:利用锂同位素在电解过程中迁移速率的微小差异进行分离。
3.激光同位素分离法(LIS):利用特定波长的激光选择性激发锂-6原子或分子,再通过物理/化学手段分离。
4.电磁分离法:利用磁场中带电锂离子运动轨迹的差异进行分离(类似质谱仪)。
5.离子交换色谱法:利用锂同位素在离子交换树脂中的吸附/解吸速率差异进行分离。
三、核心创新与实验结果
研究团队采用电化学法,在材料、技术上进行的创新:
1.核心创新
- 材料设计:利用亚稳态多晶型ζ-V₂O₅的一维隧道结构,通过锂离子选择性嵌入实现同位素分离。这种结构允许Li⁺在特定间隙位点(β、β'、C位点)嵌入,并伴随钒的还原(V⁵⁺→V⁴⁺),导致明显的颜色变化,可作为电荷状态的直观指示。
- 技术方法:采用混合电容去离子化(HCDI)技术,结合电容性吸附和法拉第反应,实现锂离子从水溶液中的高效捕获与释放。与传统的碳电极电容去离子化(CDI)相比,HCDI通过宿主材料体相存储离子,显著提升了选择性和存储容量。
2.关键实验结果
- 结构验证:通过X射线衍射(XRD)、拉曼光谱和硬X射线光电子能谱(HAXPES)证实,Li⁺嵌入ζ-V₂O₅的一维隧道,而非仅表面吸附。原位扫描透射X射线显微镜(STXM)进一步展示了锂离子嵌入引起的钒氧化态变化。
- 同位素富集:二次离子质谱(SIMS)显示,单次电化学循环后⁶Li/Li同位素比值从天然丰度7.59%提升至8.02%,富集因子δ达57%,优于传统COLEX工艺(δ≈60%,但需低温条件)。
- 机制解析:分子动力学模拟(AIMD)表明,⁶Li因质量较轻,在隧道迁移中与氧配位环境的相互作用更弱,导致其滞留时间更长,而⁷Li因质量较大、迁移速率更快,最终实现热力学驱动的⁶Li选择性富集。
虽然目前团队只分离出不到一克的⁶Li,但他们希望迅速扩大产量,使其能够生产数十公斤的同位素。研究还表明,通过多级循环(如45次循环),⁶Li纯度可提升至90%,满足核反应堆需求。
该方法通过可再生电能驱动,可连续富集⁶Li,为核聚变燃料(氚)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高效、环保的解决方案。
参考链接:
- https://www.newscientist.com/article/2473042-nuclear-fusion-fuel-could-be-made-greener-with-new-chemical-process/
- https://www.cell.com/cms/10.1016/j.chempr.2025.102486/attachment/d559258c-606b-4ec7-bd77-158642aa8932/mmc5.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