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来自美国的商业聚变公司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宣布用于SPARC装置的环向场磁体线圈制造任务已完成过半,同时也披露目前其磁体制造效率已经实现极大的提升。

一、装置概览
SPARC,全称是Soonest/Smallest Private-Funded Affordable Robust Compact,以最直接、简明的方式阐述了快速、体积小、私营资本主导、低成本、紧凑等特点。SPARC是CFS商业化聚变电厂ARC(Affordable Robust Compact)的前期验证装置,目前正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Devens建设。

Commonwealth Fusion Systems,简称CFS,成立于2018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衍生而来,目前累计融资超过20亿美元。2021年,CFS成功测试了世界上最强的高温超导磁体(20T)。这是核聚变反应过程中磁约束等离子体的关键技术,也标志着CFS在超导磁体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2024年7月,CFS宣布向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sin-Madison compus)提供核心磁体,2025年2月,CFS宣布已经同商业聚变企业Type One Energy达成协议,将向后者供应仿星器用超导磁体。


二、预期目标
SPARC作为一种高场、紧凑、超导托卡马克,其主要任务是依托独特的核聚变技术与高温超导磁体,在托卡马克中首次实现净能量增益(Q>1)。同时,SPARC将构成一个独特的平台,用于与聚变电站相关的具有高密度、高温和高功率密度的燃烧等离子体物理研究,并为设计、建造首个托卡马克商业聚变电厂-ARC所需的物理、工程和其他关键知识提供经验依据与技术积累。除此之外,其他目标还包括:
研究高约束模式(H模式)和边缘局域模(ELM)的管理。
研究高功率密度下的偏滤器热流管理,包括靶板材料和热流宽度。
分析磁流体动力学(MHD)稳定性,预测和缓解等离子体破裂。
研究离子回旋共振加热(ICRH)的效率和α粒子的行为。
三、突出特点
超紧凑设计:SPARC采用高度小型化的托卡马克结构,体积仅为ITER项目的四十分之一。这种紧凑设计也大幅缩短了建造周期(约5-7年),降低了成本,使其更易于实现商业化部署。
革命性高温超导磁体技术:SPARC的核心创新在于采用稀土钡铜氧化物(REBCO)高温超导材料制成的磁体。实验表明,其制造的基于REBCO磁体在液氦温度下可承受高达5000安培的电流,局部磁场强度达20T,远超ITER的5.3T,实现更高效的等离子体约束。
高能量增益与净能量输出目标:SPARC预计在2027年首次实现净能量增益,后续还计划验证Q>10,即产出的能量是消耗能量的10倍。若成功实现,将会为后续商业化发电奠定基础。
四、设计参数
SPARC设计的参数为:等离子体大半径1.85m,小半径0.57m,等离子体电流8.7MA,最大辅助加热(ICRH)功率25MW,磁场强度达到12.2T。等离子体体积达到20立方米。

五、装置结构

SPARC在设计上,几乎实现了最大程度上的上下对称。
SPARC的中心螺线管(CS)由三对上下HTS线圈组成,分别标记为CS1、CS2和CS3。在环向场线圈外部有四对上下的HTS极向场线圈,从内到外分别标记为PF1、PF2、PF3和PF4。
此外,在环向场线圈内部但在真空容器外部的有两对铜线圈。由于这些线圈主要用于驱动偏滤器磁场,因此它们被标记为Div1和Div2。还有一对位于真空容器内部的垂直稳定性线圈,分别标记为VS1上/下。
最后,有三组误差场校正线圈,一组在上,一组在下,一组中平面。
所有CS、PF和DIV线圈都可以独立控制,而VS将反串联连接,这样一个线圈中的电流总是与另一个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相反。EFCCs设计用于稳健地实现误差场校正和施加n=3共振磁场扰动(RMPs),但EFCC电源的初始配置主要集中在误差场校正上。
六、性能预测
科研团队使用零维缩放定律,结合等离子体剖面和核心等离子体特性的假设,对SPARC装置进行了性能预测:
全性能H模式放电:在磁场为12.2T、等离子体电流为8.7MA的条件下,SPARC预计实现Q≈11,聚变功率≈140MW。
全性能L模式放电:在相同磁场和等离子体电流条件下,L模式放电预计实现Q≈2.2,聚变功率≈55MW。
降场降电流H模式放电:在磁场为8T,等离子体电流为5.7MA的条件下,预计实现Q≈1.6,聚变功率≈17MW。
七、建设历程
2018年,CFS正式成立,同年启动SPARC项目。
2020年下半年,偏滤器材料筛选工作启动。
2020年四季度,偏滤器和环向场磁场线圈概念设计评审,同年启动中央螺线管线圈概念设计评审工作。
2021年一季度,限制器的概念设计评审工作启动。
2021年3月,CFS宣布SPARC项目选址马萨诸塞州德文斯。
2021年二季度,面向等离子体的部件(PFC)、中央螺线管模型线圈(CSMC)进入初步设计评审。
2021年9月,成功测试了环向场模型线圈(CSMC),创下高温超导磁体新纪录,达到20T。
2024年10月,马萨诸塞州政府颁发的用于SPARC项目的辐射物质许可证。
2024年11月,大楼基本完工,同期展示了反应堆中央螺线管模型线圈(CSMC),SPARC装置也步入组装早期阶段。
预计2025年,完成SPARC主体装置建设。
预计2026年,首次产生等离子体。
预计2027年,达成Q>1的净能量增益目标。
预计在2030年代,聚变电厂ARC实现向电网供电。
参考链接:
- https://blog.cfs.energy/cfs-fusion-progress-weve-built-more-than-half-of-sparcs-magnet-pancakes/
- https://cfs.energy/company/story
- https://pdfs.semanticscholar.org/6da1/742b4f9bca5b3bb5dc54899851aacc98c3f0.pdf
-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journal-of-plasma-physics/article/overview-of-the-sparc-tokamak/DD3C44ECD26F5EACC554811764EF9FF0
- https://dspace.mit.edu/bitstream/handle/1721.1/136131/overview-of-the-sparc-tokamak.pdf